第三十七章 小楼风云(1 / 3)
&esp;&esp;儒家浩然正气。
&esp;&esp;正气临身,鬼神不侵,远离诸多邪恶。
&esp;&esp;用游戏的术语来说,这是精神和身体产生了某类抗性,可以对一些异常进行抵抗。
&esp;&esp;修为越深厚,抵抗力显然也会越强。
&esp;&esp;体内那点微弱的青光如同黑暗中的一点烛火,开始照耀着身体上下。
&esp;&esp;但凡正气长存,一些魑魅魍魉便难附体侵犯。
&esp;&esp;这是通往太学的一个标志。
&esp;&esp;在太学之中,有更为高明的老师讲课,一些知识也能更为通透。
&esp;&esp;李鸿儒琢磨了许久,只觉自身体浩然正气只能成长到这种地步。
&esp;&esp;想要进一步成长,那需要他对《九经》理解更多,也需要对自身理解更多。
&esp;&esp;但李鸿儒想到太学,不免也有几分头疼。
&esp;&esp;在长安城的四门馆中,有着一千三百位学生的规模,其中八百人属于平民优异子弟,而五百人则是勋爵后代。
&esp;&esp;但在太学中,这种比率陷入到极大的反差。
&esp;&esp;太学保持着五百人的规模,其中至少有四百多人属于权贵,而平民数量已经极少。
&esp;&esp;即便是从四门馆中晋升到太学,那也是世家子弟居多。
&esp;&esp;但凡进入到太学中修行的平民,无一不是平民中的佼佼者,有着天纵之资。
&esp;&esp;而此时进入太学的平民,背后也必然站着一位朝廷的贵人。
&esp;&esp;也就是说,若他想进入到太学,必须找个靠山做担保才方有资格入学。
&esp;&esp;在太学中,不仅是接触的权贵等阶不同,面临的知识面也有区别。
&esp;&esp;看多了砍头,李鸿儒觉得朝廷过于凶险,没了多少向往朝廷的心思。
&esp;&esp;但若向前,又跨越不了这座大山。
&esp;&esp;他左思右想,只觉难有多少办法。
&esp;&esp;就算他愿意抱大腿,那也得有人让他抱。
&esp;&esp;他认识一些世家子弟,但并不认识对方的父母。
&esp;&esp;人家看不看得上他这种小萌新也是个问题。
&esp;&esp;踱步许久,李鸿儒突听门外楼梯有异动。
&esp;&esp;楼梯上的脚步声杂乱,李鸿儒刚想躺回床上,又定了定心神,最终稳稳的站着。
&esp;&esp;如今时间已经过去近两日。
&esp;&esp;若是对夜魔衍等和尚宣判,此时判决应当是下来了。
&esp;&esp;不论他身体的状况如何,夜魔衍借助佛法袭人的事情躲不掉。
&esp;&esp;有大理寺的当场判断,也有博士王福畴的后续补刀,一切已经做了定性。
&esp;&esp;他思索之时,已经见得一声敲门声响,随即李保国推开了门。
&esp;&esp;“咳咳!”
&esp;&esp;李鸿儒微微咳嗽了一声。
&esp;&esp;他张望过去,只见门外诸多步行而入。
&esp;&esp;有匆匆见了一面的王福畴,也有热心相助的僧人陈祎,还有身穿大理寺官服的官员。
&esp;&esp;在最后方,是一个皮肤有些皱巴巴的老僧人。
&esp;&esp;见得李鸿儒活蹦乱跳,众人一时脸色各异。
&esp;&esp;“王大人,您似乎提及贵处学生身体抱恙,卧病在床休息?”老僧开口道。
&esp;&esp;“识海承受了迷惑和冲击,有我元神安抚治疗之功,哪能两天后还躺在床上。”
&esp;&esp;王福畴冷笑了一声。
&esp;&esp;他显然是与这僧人有些不对付。
&esp;&esp;此时都是高手前来审查,便是李鸿儒想作弊也躲不过去,躺着和站着并无多少区别。
&esp;&esp;甚至于躺着的弊端更大。
&esp;&esp;见得李鸿儒站着,精气神极为饱满,王福畴倒也没有埋怨。
&esp;&esp;“事情既然已经解决,何不放了我那三个徒儿”老僧叹息道:“夜魔衍是我俱舍寺杰出僧人,他只是为法会心切才走了歧路,但他一心热忱,并无恶意。”
&esp;&esp;“理是理,法是法”王福畴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